[书评] 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 – 一本顶四十本 – Part 1

似乎从 Malcom Gladwell 开始,畅销书籍开始了这样的模板——找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比如刻意练习,成长心态),再找些全球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 drama 案例,加上点修辞,一本畅销书就出来了(比如 tipping point,比如 blink,比如 outliers)。

这些书有一个共性:读起来很爽,也方便和别人吹逼(参考罗辑思维),但读完了仔细想想,好像除了那些 drama 案例,也没学到啥东西?我是在读故事书吗?那为啥不去看读者故事会?

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Forty Studies That Changed Psychology)是一本反畅销书:没有任何废话。每个案例直切重点。一本顶四十本。


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 源自作者在心理学方面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它试图通过介绍心理学的重要研究,使得 1) 填补心理学教科书与心理学研究之间的鸿沟 2) 回顾心理学史上重大事件 3) 加深读者对人类行为的认识与理解。

这本书包含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四十项研究,每项研究均按照 背景 -> 理论假设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后续影响 的格式进行讲述。因为信息密度高,所以不适合快速从头读到尾,但因为这四十项研究彼此关联不大,所以可以跳读。

下面聊聊书里面的一些研究,这里不聊研究方法,只说结论:

研究2 丰富的经历是否等于更大的大脑

答案是肯定的:

经验确实改变了人类大脑的发育。通过对自然死亡者的尸体解剖,研究者发现当一个人具有更多的技术和能力时,他的大脑确实变得更复杂也更重。在对那些没有某种特定经历的人的大脑进行解剖时,他们发现了另外一些结果。例如,与视觉正常的人相比,盲人大脑的视觉皮层部分明显发育不良,沟回较少,皮层较薄。

研究3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

大多数人都会把人的本性归结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以及他们灌输给子女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权衡轻重的原则等。有些人还会想到生命中的一些重大转折,如生病,失去自己所爱的人,对大学、专业甚至是对特殊生命历程的选择,都有可能对一个人人格的塑造产生极大影响。以上这些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一部分。然而,所有这些影响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们都是环境因素。几乎没有人会对“你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这个问题报以“我生来就是这样”、“这都是我的基因使然”的回答。

然而研究结论和上面相反——对于相当数量的人类特征而言,大多数差异似乎是由遗传因素(或“基因”)引起的。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特质的人(同卵双胞胎),即便分开抚养,且生活条件大相径庭,在他们长大成人以后,不仅在外表上极为相似,而且其基本心理和人格也惊人地一致。在本研究中,支持基因占主导地位的第二个论据是,在相同条件下养育的同卵双胞胎,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似乎很小。

好吧,真的是 投胎 > 运气 > 努力。

研究6 睡眠与做梦

当你入睡后,睡眠共经历四个阶段:开始是浅睡眠阶段(阶段1),接着进入越来越深的睡眠阶段。然后,当你达到最深的深度睡眠阶段(阶段4)后,便开始依次返回到最初的阶段,你的睡眠会越来越浅。当你即将再次进入睡眠的第一阶段时,就会出现一个叫作REM睡眠的特殊阶段。做梦大多出现在REM睡眠阶段。

然而,与普遍想法相反的是,科学研究发现,在REM睡眠期间,人们并不经常挪动身体。来自大脑的电化学信息能够麻痹你的肌肉,使你的身体不能动弹。有了这样一种生存机制,人们才不会用肢体去演绎梦境,从而避免了伤害自己或者出现更糟的后果。

迪蒙特从以上研究结果中试探性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人需要梦。倘若不允许人们做梦,经过连续几夜剥夺做梦的睡眠,似乎就会增加人们做梦的压力。在经历做梦剥夺的阶段后,被试做梦的数量有所增加,且做梦的时间也显著延长。

剥夺人REM睡眠的方式之一是通过使用酒精制品或其他药物,如安非他明、巴比妥酸盐等。这些药物在增加沉睡趋势的同时,它们会抑制REM睡眠并使人在夜晚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保持在深度的NREM睡眠阶段。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人无法戒除为了睡眠而服用安眠药或酒精制品的习惯。一旦他们停止使用这些东西,过于强烈的REM反弹效应会妨碍他们的睡眠,导致他们害怕睡觉并重新开始服用这些药物来避免做梦。这种问题的一个极端事例是一些嗜酒成瘾的人们,很多年来,他们可能一直在剥夺自己的REM睡眠。一旦他们停止饮酒,REM反弹作用极其强烈,以至于当他们清醒时也会出现做梦的现象!

从另一个奇特的角度阐释了什么是 白日做梦。

研究 7 类别天成

这项研究的主要结果是,即使在没有颜色知识文化中的人也能够学习颜色类别知识,并且通过原型学习颜色要比通过非原型学习颜色更快。这些发现说明,特定的概念存在于我们的脑中,不管使用的语言是什么,也不管是否使用过这些概念,这就是主要的发现。

因为这些概念看起来是人类生物组织的一部分,罗施称之为“自然类别”(她的文章题目)。这一项研究之所以对心理学有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它彻底地颠覆了原有观念。之前普遍认为语言产生了概念,而这种观点不仅仅受到了挑战,而且与之前的观点相反,语言中的概念是围绕着自然存在的类别而形成和发展的。

有些概念和知识,可能在人类的基因里。

研究9 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

虐狗狂人巴甫洛夫的事迹就不用多说了。

比较反常识的后续结论:应用巴甫洛夫原理可以改变免疫系统的活动。Ader 和 Cohen 给白鼠提供一种含有糖精的水(白鼠喜欢这种水)。随后,他们将这种糖水与一种可减弱老鼠免疫系统能力的药物注射建立联系。然后,再给这些建立了条件反射的白鼠提供这种糖水,这时尽管不给它们注射药物,白鼠也会表现出免疫力抑制的征兆,即一种免疫力减弱的反应。

也就是说,条件反射的应用面比我们想象要广很多。

所以打仗时吹号角可能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条件反射战斗力加成有木有。

研究11 敲敲木头

迷信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不健康的吗?绝大部分心理学家相信,尽管从定义上讲,迷信行为并不会导致你想要的结果,但它们还是有积极的功能的。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迷信行为经常能产生一种力量感和控制感。有趣的是,从事危险职业的人比其他人更加迷信。有时候,由迷信行为带来的力量感和控制感能降低人们的焦虑,增强其信心和勇气,进而提高成绩。

我曾经迷信科学。

研究13 期望导致结果

当这种期望效应出现在实验室以外、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往中时,罗森塔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在希腊神话中,雕塑家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他创作的女雕像。

研究者怀疑:在小学教师得到学生的某种信息(例如IQ分数)时,他们或多或少地会对学生的潜能产生某种期望。这种期望会使他们无意识地对那些可能会成功的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一些鼓励和鞭策,使这些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预期,变得更加出色。

研究结论:

  1. 低年级儿童的可塑性一般较高年级儿童更强。如果事实的确如此,那么研究中低年级儿童变化更大也许仅仅是由于他们比高年级儿童更易变化。与此相关的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即使低年级儿童并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教师也会认为他们是有这种特性的。可能仅仅是这种想法,就足以让教师对学生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2. 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未能在老师的心目中形成牢固的印象。换言之,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能力形成某种认识,那么该研究提出的期望就会产生更重要的影响。
  3. 低年级的学生可能更容易受到教师将期望传递给他们时的微妙过程的影响。
    根据这种解释,如果教师相信某些学生能获得智力上的提高,那么她对待各年级的这类学生的方式可能是相同的。但也许只有低年级儿童的成绩会受到教师对待他们的特殊方式的影响,这些方式包括她对他们所说的一些话,说话时特殊的语气,她的眼神、姿势和与学生的身体接触等(Rosenthal & Jacobson,1968,P.83)。
  4. 低年级教师向学生传递期望的方式与高年级教师不同。如果确实存在这种情况,那这些差异可能会怎样?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没有对此作出推测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被称为自我实现预言,一切鸡血成功学的基础,朋友圈公众号的常客。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在儿童教育中鼓励可能非常重要——你觉的孩子蠢,孩子大概率真的会变蠢,而且以后很难掰过来。

研究16 感谢记忆

华盛顿大学的 Elizabeth Loftus 是记忆研究领域中的卓越研究者之一。她发现,当人们回忆一件事情时,并不是准确地再现它;相反,回忆是一种对实际发生事件的一种重构。罗夫特斯的研究证明,重构记忆就是用新信息和现有信息去填补在回忆某种经历时被遗忘的内容。她认为人的记忆并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么稳定,而是一段时间后就会被调整和改变。

在第一项实验中,150名学生分别以小组为单位观看了一个短片,短片的内容为一个司机闯过了停车路标,冲进迎面而来的车流,并引发了五辆汽车的追尾事件。事件只持续了4秒钟,而整个电影也不超过1分钟。

电影结束后,要求被试做一份包含10个问题的问卷。对于其中的一半被试,问卷中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样问的:“轿车A(闯过停车路标的那辆车)闯过停车路标时,速度有多快?”而另一半被试的第一个问题是:“轿车A右转弯时的速度有多快?”接下来的一些问题对研究者而言都是无关紧要的,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最后一个问题。该问题对两组被试的提法完全相同,即“轿车A前面是否有停车路标?”

对在第一个问题中提到停车路标的那组被试,有40名(53%)说他们看到轿车A前有停车路标,但在“右转弯”组中,只有26名被试(35%)声称他们看到了停车路标。这种差异在统计上达到显著。

我们可能认为记忆是一串静态数据,但记忆更像一个函数——它会随着时间和输入产生不同的输出。

研究17 爱的发现

弗洛伊德主义者相信,在生命开始的第一年里,亲密接触主要集中在乳房和本能的口唇需要(著名的口唇期)。后来,行为主义者反对这种观念,并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与本能需要(如饥饿、干渴和回避痛苦等)有关。由于母亲可以满足这种需求,所以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会在母亲喂养婴儿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因而,母亲就与愉快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于是爱就产生了。在这两种观点中,爱都是其他本能或生存需要的附属品。然而,亨利·哈洛却发现,与饥饿和干渴一样,爱和情感也是一种强烈的基本内在需要,甚至比前者更强烈。

在哈洛的早期研究中,幼猴在实验室接受精心的人工抚养,研究者用奶瓶悉心喂养它们,挑选食物使它们吸收均衡的营养,并使其免受疾病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成长的幼猴比由母猴照顾的幼猴更健康。哈洛注意到这些幼猴非常依恋盖在笼子底部的布垫子(棉花垫子)。当研究者把这些垫子拿去清洗时,它们变得非常生气和焦虑。他还发现仅出生一天的幼猴便能表现出这种依恋,其程度在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中会变得越发强烈。

他们发现:无论是婴儿,还是幼猴,为了生存,他们必须抓住比稻草更多一些的东西。”如果幼猴生活在一个没有软垫覆盖的笼子里,即使它拥有非常好的营养和医疗条件,它也无法茁壮成长。把布垫放进去后,幼猴就变得更健康,看起来也更为满足快活。所以,哈洛的理论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它们一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

哈洛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对家庭的要求不断增长,会有越来越多的妇女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这也是那个年代许多人对哈洛的研究给予关注的原因之一。因为,那时人们仍普遍认为,母亲亲自喂养孩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情感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他说,成功养育的关键是接触安抚,而不仅仅是妇女的哺乳能力,美国男性也能在养育婴儿方面起到相同的作用。

爱与被爱可能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

研究19 你的品德如何

柯尔伯格指出道德形成遵循一定的发展阶段,他在使用“阶段”这一概念时是非常严谨和准确的。我们很容易想到所有的能力发展都有不同阶段,但是,心理学家还是对那些随时间逐渐发生的变化(比如一个人的身高)与在不同阶段里差别很大的变化作了区分。

因此,当柯尔伯格谈及“童年和青少年道德结构的发展阶段”时,他是指:(1)每个阶段都有一种独一无二的道德思维方式,而不是对成人道德概念理解的逐渐深化;(2)各阶段总是以固定的顺序出现,不可能跳过任何一个阶段,也绝对没有倒退的情况出现;(3)阶段具有优势性,即儿童理解所有处于他们现有道德阶段以下的道德判断,且至多只能对高于他们所处阶段以上一个阶段的道德问题有某种程度的理解。鼓励、教育和练习都不能使儿童向高于他们应有阶段的道德阶段发展。而且,儿童倾向于使用他们所达到的最高道德发展水平来对事物进行判断。隐含在这一道德发展阶段中的规则是:无论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经验和文化上的差异,发展阶段是具有普遍性的,且它们以固定的顺序向前发展。

柯尔伯格把这六个发展阶段分成三种道德水平:

  • 道德观念发展的早期被柯尔伯格称为“前道德水平”,该水平的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看重个人利益。它包括最初的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儿童认识不到他人的利益,其道德行为是出于对不良行为将要受到惩罚的恐惧;在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别人的利益和需要,但他们的道德行为是为了别人回报以同样的道德行为。这时,良好行为的本质是儿童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对情境施行的控制。
  • 在道德发展到第二种水平时,习俗道德开始作为人际关系中个体角色认知的一部分发挥作用。在第三阶段,儿童的道德行为是为了达到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并维持与他人之间的信任和忠诚的关系。按照柯尔伯格的观点,正是在此期间,黄金规则思维(golden rule thinking)开始出现,儿童开始关注其他人的感受;到了第四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法律和秩序的存在,并表现出对法律和秩序的尊重。在此阶段的儿童从更大的社会系统的角度看待事物,并以行为是否遵纪守法为衡量好公民的尺度。
  • 当一个人进入第三种水平时,他的道德判断开始超越现有的法律。在第五阶段,人们开始承认某些法律比另外一些法律好。现实中有合情不合法的事,也有合法不合情的事。处于此阶段的个体仍坚信,为了维护社会和谐,人们应该遵守律法,但他们也会通过特定的程序寻求对法律的修正。柯尔伯格声称,这一阶段的人在尝试整合道德和法律时将面临冲突。
  • 最后,如果一个人达到了第六阶段,他或她的道德判断将建立在对普遍道德行为准则的信仰之上,当法律与道德准则相冲突时,个体将依据他/她的道德准则做出决策而不考虑法律。决定道德的将是个体内在的良心。柯尔伯格在本篇论文的研究以及以后的其他研究中均发现,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完全达到第六阶段。

之所以会有争论,可能因为双方的道德水平不在一个阶段——他是熊孩子,我在讲法律,你在讲信仰。能讨论出个毛线(这也是为什么我非常烦 clubhouse)

研究20 让你愉快的控制力

事实上你在生活中所做的选择比你想到的要多得多,你每天都在选择或决定自己的行为。当你的控制力受到威胁的时候,你就会出现负面情绪(生气、狂怒、愤慨),并会以某种行为来反抗,以此来恢复你的个性自由。

如果有人告诉你,你必须做某件事,你很有可能就会拒绝他,或是朝相反的方向去做,这已是太平常的事了。或者,反过来讲,如果我们禁止某人做某些事,他们反倒会觉得被禁止的活动比以前更有吸引力(还记得罗密欧和朱丽叶吗),这种反对任何限制我们的自由、阻止我们的愿望的倾向被称为“阻抗”(reactance)。

不幸的是,在我们的社会中,许多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他们丧失了这种控制力量,连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最简单的选择也会受到限制,这个生活阶段就叫作“老年”。我们许多人都曾听说过或直接接触过健康状况突然恶化的老年人,他们对退休和疗养院都十分警惕,因为这时他已经被当作一个老年人了。许多疾病如结肠炎、心脏病以及抑郁症等都与在疾病发生之前所产生的无助感、失控感密切相关。老年人进入疗养院后,他们必须忍受的最困难的转变之一就是,放弃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控制力,这便影响了个人对自己命运的选择。

选择的机会和个人的控制力能产生积极的作用。责任感提升的那组被试报告说他们觉得自己比对照组的被试更快乐,更富有活力,而且访谈者对他们机敏程度的评定也高于对照组的评定,所有这些差异在统计上都具有显著性。

你可能还记得与那些你能选择和操纵的事件相比,这些经历使你感到更加不安、更加生气、更加不愉快。在绝大多数的生活情境中,提高个人行为的选择程度的确是一个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标。

看完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我对这个实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人丧失了力量和控制力,人也就进入了老年。反过来说,抵御老化的关键,在于个人的选择权。

(未完待续)